感受・覺醒・成長-前言
- montessoriasiatw
- 6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天前
蒙特梭利「感官」教育的嶄新實踐
馬琳・巴隆(Marline Barron)
松浦公紀(Kimitoshi Matsuura)
翻譯校正:張加勳、張可欣
芒種,從新開實驗蒙特梭利小學回家的路上,雨過天晴,天空掛著三道彩虹,撥了一通電話給我的Captain,松浦老師,獲得了他的支持,期許能將他的這一本著作翻譯矯正成中文,並連載在此部落格,他說讓我們一起推廣蒙特梭利教育,熱淚滿盈,謝謝松浦老師將他的智慧與我們分享。
感官教具的解放
日本蒙特梭利教育綜合研究所 教師培訓中心 主任實踐講師
「松浦學園兒童之家」負責人
松浦公紀
自蒙特梭利教育誕生以來,已經超過百年。在日本,蒙特梭利教育也比以往更加廣為人知。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仰賴那些長年在教學現場默默實踐蒙特梭利教育的教師們的努力、日本少數幾個蒙特梭利教師培訓課程長期的堅持,以及那些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終身學習而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家長們的力量。這些,都是所有參與蒙特梭利教育之人共同努力的成果。這份努力當然必須持續下去。
然而,若僅僅是以十年如一日、不斷重複相同內容的方式延續蒙特梭利教育,是無法真正促進其普及與發展的。我們不應該只侷限在蒙特梭利教育的框架內思考,而應該在其他領域中找出與蒙特梭利教育有共通點的部分,並將這些加以連結,以推動蒙特梭利教育的更廣泛應用。同時,也需要根據理論重新檢視那些在蒙特梭利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具之定位與展示方式,進行改良。這些努力,將成為在日本更進一步推廣蒙特梭利教育的重要關鍵。
我本人在日本學習了幼兒階段的蒙特梭利教育,約三十年前又前往美國學習蒙特梭利小學階段的課程。當時在美國所接受的課程內容,與在日本所學有很大不同。那裡強調:「若目的明確,展示時只需將要傳達的重點獨立出來並加以分析即可。理解為何要這樣做才是更重要的。面對教具時,應自行思考並構思展示方式。」他們主張的是這樣的理念,並著重引導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內容而非形式上。
因此,在實技課程中,與其說是教授如何展示教具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使用這些教具、為何教具要設計成這個樣子、當孩子對教具出現某種反應時該如何應對,這些才是課程的重點。
雖說是教育,但我仍不禁思考,所謂的「不同」究竟是什麼——例如這份自由、這份彈性,還有我們究竟該將視角放在哪裡。
在日本,即便是實踐著原應標榜自由的蒙特梭利教育,依然有著強烈管理色彩的部分。若要打破這樣的現況,勢必需要某種「強心針」,而且是非常強力的那種。
為了紀念「兒童之家」誕生100週年,並於101年祭時舉辦的講演,日本蒙特梭利教育綜合研究所特地從美國邀請了瑪琳・巴隆博士(Dr. Marlene Barron)來日。美國是世界上蒙特梭利教育最普及的國家。而在美國,規模最大的蒙特梭利組織,也就是世界最大的組織,便是AMS(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美國蒙特梭利學會)。巴隆博士正是該協會的前任會長。她長年擔任紐約市的「西區蒙特梭利學校(West Side Montessori School)」的校長,也曾是紐約大學的教授,同時亦在「西區蒙特梭利教師培訓課程」中致力於培育蒙特梭利教師。
我第一次與巴隆博士會面是在1992年,也就是將近二十年前的事。當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她在美國為推廣蒙特梭利教育所做的諸多努力,正是我們在日本今後必須著手實行的方向。其中之一,便是對教具的更廣義理解,尤其是那些被視為極為重要的感官教具。
巴隆博士大約在30年前出版了一本名為《Sensorial Ideas》的著作,闡述她對感官教具的全新見解。書中所提的觀點迅速成為美國蒙特梭利實踐現場的標準模式。而我的想法,與她幾乎完全一致。因此,這次我們將以共著的形式,將針對感官教具的理念編纂成一本書籍。
我有機會再次提出這個主題。事實上,大約在二十年前,我曾數次在研習會中介紹這種更為廣義的感覺教具活動。然而,當時這樣的做法並未被廣泛接受,也未真正落實於教學現場。那個時候,時機尚未成熟。如今,歲月流轉,情勢已有所改變,我希望這份理念能被更多人接納。
我衷心期盼,有更多人能拿起這本書、閱讀並深思。如果這本書能成為一劑突破蒙特梭利教育現場中可能存在的閉塞感的「強心針」,那將是我最欣慰的事。
本書第一章由巴隆博士撰寫,說明了感官教育的理論體系。這一章是其著作《Sensorial Ideas》第一章的翻譯。從第二章開始則由我負責,雖然也包含部分理論內容,但重點主要在介紹各種以教具為基礎的活動。
希望各位在閱讀本書時,能想像孩子們眼神閃耀、開心地操作感官教具的模樣。
2009年 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