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活的一項調查-三
- montessoriasiatw
- 7月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7月3日
作者:Maria Montessori
翻譯校正:Johnson
當時一項需要科學介入的重大問題,是嬰兒死亡率之驚人。
在今日看來,這個事實確實令人難以置信:在嬰兒疾病最為猖獗的時期,人們關心的並不是嬰兒的死亡率,而是鼻子的形狀或腿是否筆直,而真正關係到生與死的問題卻未受到注意。一定有不少人和我一樣,聽過這樣的對話:「我在照顧孩子方面很有經驗,我生過九個孩子。」
「那現在還活著的有幾個?」
「兩個。」
儘管如此,這位母親仍被視為育兒方面的權威!
死亡率的統計數據高得驚人,以至於這種現象可被正當地稱為「無辜者的大屠殺」。
著名的 Lexis 曲線圖並不限於某一國家,而是針對整體人類死亡率的平均值,清楚揭示出這種駭人的死亡率是普遍存在於各族群之中的。這必須歸因於兩個不同的因素:其一無疑是嬰兒期本身的脆弱特質;其二則是對這種脆弱性缺乏應有的保護,而這種保護的缺失已普遍存在於所有人群中。
人們並不缺乏善意或對孩子的愛,問題隱藏於某種未知的原因之中——一種對於極大危機毫無察覺的保護缺失。如今我們已普遍知道,傳染病——尤其是腸道疾病——對嬰兒的生命威脅最大。腸道障礙會妨礙營養吸收,並在嬰兒身體組織最敏感的階段產生毒素,是導致嬰兒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這些病症又常因照顧者的習慣性錯誤而惡化。例如,在衛生方面的疏忽,放在今天幾乎令人震驚,當時根本沒有任何關於嬰兒飲食的規範。被尿便弄髒的尿布,裹在嬰兒被束縛的雙手上,常常只是拿去太陽底下曬乾,然後未經清洗便再度包回嬰兒身上。照護上根本沒有注意。
為了清潔孩子,母親所做的處置常導致局部的不適,即便已出現明顯的發酵氣味,也未能引起警覺。嬰兒的哺乳時間完全沒有規律,僅僅依靠孩子的哭聲來決定是否餵奶,不分日夜。孩子若因消化不良而感到疼痛、哭鬧不止,反而會被餵得更頻繁,進一步加劇其痛苦。
在那個時代,有誰沒看過這樣的景象呢?——母親懷中抱著發燒通紅的嬰兒,一再將乳頭塞進孩子哭喊不休的小嘴裡,只希望能讓他安靜下來。而這些母親,心中充滿了犧牲精神與母愛的煎熬!
科學提出了簡單的原則:要求極致的清潔,並闡述了一個看似理所當然,卻令人驚訝竟無人早已察覺的基本原則——那就是,即便是最年幼的嬰兒,也應該和成人一樣有規律的用餐時間,並且應等前一次的食物被消化後,才給予新的食物。因此,嬰兒應該依其月齡與發展中的生理變化,在固定的時間間隔內哺乳。
絕對不應該像許多母親——特別是社會下階層者——常做的那樣,把麵包硬皮給嬰兒吸吮以止哭。因為麵包屑可能會被吞下,但嬰兒尚無法消化這些固體食物。
過去母親最焦慮的問題是:「當孩子哭時,我們該怎麼辦?」但她們後來驚訝地發現,孩子哭鬧的頻率大大減少,甚至幾乎不再哭泣。她們甚至看到才一週大的嬰兒,在兩餐之間的兩小時間隔中,安靜而健康地躺著,臉頰紅潤、雙眼睜開,寧靜到彷彿沒有生命跡象,就像大自然在莊嚴靜默時的模樣。那孩子們為什麼曾經要不停地哭泣呢?那些哭聲,其實是在表達這樣一個現實:痛苦與死亡。
而對這些哀號的小生命,當時的世界什麼也沒做。他們被包裹在束縛的襁褓中,很常被交給尚不具責任能力的小孩照顧;他們沒有自己的房間,也沒有自己的床。
是科學伸出了援手,創立了嬰兒室、搖籃、嬰兒專屬的房間,為他們設計合適的衣物,並由大型產業特別為斷奶後的嬰兒製作營養衛生的食品,也培養了專門為他們診治的醫療專家。簡而言之,為嬰兒創造了一個嶄新、潔淨、聰慧且充滿關懷的世界。
嬰兒如今成為了「新人類」,贏得了生存的權利,並由此擁有了一個為他量身打造的環境。而隨著嬰幼兒衛生法則的普及,嬰兒的死亡率也相應下降。
因此,當我們說:「同樣地,嬰兒在心靈上也應享有自由,因為大自然的創造力比我們更能塑造其精神」,我們並不是說要忽視或放任孩子。
或許當我們觀察四周時會發現:雖然我們無法直接塑造孩子的個性、智慧與情感,但有一整類我們長期忽視的責任與關懷,卻正是孩子精神的生死所繫。
因此,自由的原則並不是放任的原則,而是一個能引導我們從無知走向慈愛的原則。
今日所給予孩子的自由,大多仍僅止於生理上的自由。
20世紀兒童的公民權——
衛生學已經將自由帶進嬰兒的身體生活中。例如廢除襁褓束縛、讓嬰兒生活於開放空氣中、延長睡眠直到嬰兒自然醒等,這些具體且可觀察的事實,就是自由的最明確證明。
但這些都只是達成自由的手段。真正更關鍵的解放,是將疾病與死亡的威脅從孩子生命的開端移除。嬰兒的存活率因此有了大幅提升。
當某些根本性的錯誤被消除後,嬰兒的存活數量迅速增加,但人們很快也發現,他們的發展狀況也有了改善。他們的體重、身高與容貌的變化,真的是因為衛生條件改善所導致的嗎?衛生本身並不能完全做到這一切。正如《聖經》所說:「誰能夠單靠意念,讓自己增高一肘呢?」
衛生只不過是幫助孩子擺脫那些妨礙其生長的障礙。外在的束縛抑制了孩子的身體發育和生命的自然演化;而衛生,解除了這些枷鎖。每個人都感受到一種「解放」已然發生,面對這個既成事實,人們反覆說:「孩子應該是自由的。」
如今,「生理條件獲得滿足」與「自由被實現」之間的直接關聯已被普遍且直覺地接受。因此,今日的嬰兒被視如一株幼苗。
現代的孩子享有的權利,早已是過去只有被細心照料的花草才能享有的。優質的食物、新鮮的空氣、適當的溫度、對致病寄生物的細緻清除——是的,從今以後,我們可以說:一位王子之子將得到與別墅中最珍貴的玫瑰同等的照顧。
古老的比喻——將孩子比作一朵花——如今成為我們真正渴望實現的現實;儘管這樣的待遇,目前仍是某些幸運孩子才能享有的特權。
但我們要小心,別陷入一個嚴重的錯誤:嬰兒是「人」,而不是花草。對植物而言足夠的條件,對人卻遠遠不夠。
當我們對一位癱瘓的成人說:「他只是在植物般地活著,作為人他已經死了」,我們會為他只剩軀殼而悲傷——這正凸顯了人與植物的本質差異。
「嬰兒作為人」——這是我們應始終牢記的觀點。我們應當把嬰兒放在人類社會的喧囂之中去看,觀察他以英雄般的堅韌,奮力向生命邁進。
那麼,孩子的權利是什麼?讓我們試著把他們視為一個社會階級來看,一個「工人階級」——因為事實上,他們正在努力「打造成人」。他們是未來的一代。
他們在「勞動」,承受著身體與心靈上的疲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