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蒙特梭利、科技與教育的目的

刊於《Montessori Life》2024 冬季號

作者: Patrick Frierson


當我第一個孩子出生時,我偶然接觸到蒙特梭利。我收到了一本寶拉·波克·李拉德(Paula Polk Lillard)所著的《從起點開始的蒙特梭利》(Montessori from the Start)。我成為了一名堅定的蒙特梭利家長,盡力營造一個蒙特梭利啟發的家庭環境;同時我也天生對科技抱持懷疑態度──我們家到處都是木製品,對禮物設下「不准用電池」的規矩,孩子們在家不接觸螢幕。

然而,一些朋友(以及我那已經會跟我討價還價的六歲兒子,他的同學都在看電影、打電動)警告我,讓孩子長期遠離科技會讓他們落後於同儕,甚至與時代脫節。我把這個疑慮帶到孩子的蒙特梭利學校,老師們解釋說,從小學階段開始,學生會有限度地使用電腦。但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回答是這樣的:「考慮到孩子在學校外已經有這麼多接觸科技的機會,我們並不擔心他們會缺乏這方面的經驗,而蒙特梭利發展出來的教材與方法有巨大的優勢,也是我們在這裡重點關注的。」

這種觀點代表了蒙特梭利課室裡對科技的一種常見態度。許多我認識的蒙特梭利老師把科技教育交給更廣泛的文化環境去承擔,而在課室裡專注於忠實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具與方法,這些方法已經在一百多年來、遍佈全世界被證明能豐富孩子的生活並促進他們的成長。

蒙特梭利對「教育目的」的提醒

另一種對課室科技的看法,來自蒙特梭利資深教育者 John McNamara 的文章〈科技與其在蒙特梭利環境中的使用〉。他曾在貝加莫接受訓練,師從馬力歐·蒙特梭利的親密合作者。McNamara 在文中一開始就提醒:

「我們在蒙特梭利學校的目標是培養一個為生活而受教育的孩子。我們希望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適應他所處時間與環境的完整人,成為一個成熟、自信、沒有焦慮與恐懼的成人。」

McNamara 強調,傳統蒙特梭利教材對培養心智與身體的連結至關重要,而科技若僅僅提供快速解答,會危害孩子專注且持久的學習。其實,蒙特梭利本人早在 1923 年的一場演講中就說過:

「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更早或更快地學會。我們甚至嘗試去除一些可能讓學習過快的輔助,以便孩子內在的力量與能量能有更多時間去發展與強化。」

McNamara 的結論是:

「科技應該成為手段,而非目的。關鍵在於平衡。我們若忽視現有與新興的科技是愚蠢的,但若放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也是愚蠢的。」

他提醒我們,不要盲目崇拜新科技,而要反思其目的──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孩子「不變的基本需求」。

科技即是人類的適應

我們容易把「科技」單純理解為電腦、顯微鏡或最新的裝置。但事實上,只要是人類為了增進能力所發明的東西都是科技。語言是科技,書寫是科技,而書寫又依賴其他子科技。

蒙特梭利指出,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並沒有「固定的本能」去完成單一任務。相反地,每個人都必須透過環境去培養適應力。這意味著,閱讀、寫作、數學,甚至穿鞋帶與穿外套,都不是天生的需求,而是文化所塑造的技能──這些都是科技熟練度的一部分。

蒙特梭利的「間接準備」原則清楚展現了她如何看待科技。舉例來說:

  • 圓柱體積木讓孩子透過握持培養出未來握筆所需的肌肉力量與靈巧度;

  • 砂紙字母不僅連結符號與聲音,還培養觸覺與運動覺,幫助孩子更好地書寫。

她視書本、鉛筆、語言為當時的核心科技,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熟練使用這些科技。

從打字機到 ChatGPT

蒙特梭利甚至在《高級蒙特梭利方法》裡提到,可將活動字母設計成打字機的排列方式,好讓孩子間接為使用打字機做準備。這樣的想法放到今天,完全可以對應到鍵盤或電腦技能。

她看見了科技快速擴張的趨勢,並警告人類若不學會掌握科技,將會被其壓迫。但她並不將科技視為詛咒,而是人類的「宇宙任務」──可以做壞(帶來分裂、焦慮、暴力),也可以做得好(帶來進步、團結、改善地球)。

她說過:

「秘密在於:讓人類能成為當今壓迫他的機械環境的主人。」

對今日蒙特梭利教育者的挑戰

在今天,孩子需要掌握的科技不僅僅是鉛筆與紙張,他們還必須學會:

  • 程式設計

  • 開車

  • 發送訊息

  • 使用 Google 搜尋

  • 創作影音內容

  • 甚至懂得如何向 ChatGPT 提問並批判性地評估答案

這些都是孩子必須適應的現代環境。然而,今日的環境卻往往以混亂與被動的方式,讓孩子成為科技的消費者,而不是使用者

因此,蒙特梭利教育者的任務,是設計出能幫助孩子不僅使用,更能掌握未來科技的教材與方法。這並不意味著要把電腦塞給三歲孩子──正如蒙特梭利也不會在孩子尚未準備好之前,就把紙筆交到他們手裡。而是要仔細思考:什麼材料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又間接準備他們在感官、動作與認知上的能力,讓他們有力量在未來面對科技?

就像學鋼琴能培養鍵盤感覺,新的「Vision Board」教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幫助孩子為鍵盤素養做準備。未來,當家長問「我的孩子怎麼跟得上科技?」時,蒙特梭利老師能像回答數學問題一樣,自信地帶領他們看見課室中豐富的教具與課程。


延伸閱讀

  • Douglas Rushkoff《被程式化,或自己編程》(Program or Be Programmed,2011)──一本簡單易讀的宣言,強調科技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被網路與運算科技所控制。

作者介紹

Patrick Frierson華盛頓州惠特曼學院倫理與哲學教授,三個孩子的父親。近年出版兩本探討蒙特梭利哲學的專著,並正在為牛津大學出版社完成新書《蒙特梭利的哲學》。

留言


© 2023 by Montessori Asia Conference Taiw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