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特梭利教育在臺灣的發展初探
- montessoriasiatw
- 6小时前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作者: 陳貞旬
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的德國伽達瑪( 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說:「我們並不擁有歷史,是歷史擁有我們。」21年前我曾擔任AMS 0~3歲蒙特梭利師資培訓課程的翻譯工作,大受感動。身為一個蒙特梭利教育的學習者與參與者,早我之前已有許多先行者,相信爾後更有源源不絕的後繼者。在此歷史長河之中,我樂在發現自己所不知的過往,以及存於大千世界的諸諸種種。希望藉著這篇文章將自己所觀察、所探究、所接觸、所理解、所參與的蒙特梭利教育做一番梳理。一方面是記錄,一方面也盼望對蒙特梭利教育的新學習者有些助益,提供一些屬於臺灣的歷史脈絡。
然而,這樣的嘗試是冒險的!人類花了數千年時間才看到地球的面貌;2006年天文學家改變心意,將冥王星自太陽系除名;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相信美洲新大陸是由哥倫布發現,近年英國孟席斯(Gavin Menzies,2002;2013)(註1)與香港李兆良(2013)(註2)紛紛舉證,論辯美洲大陸的發現人是中國明朝的鄭和。因此,沒有任何理由可說本文的內容絕對周延正確,毋寧說它是一個個人尋思玩索的暫時凝結,未來勢必隨著時空的展延與認知的擴大,增刪改變。且先讓我在此展開一段追溯之旅。
在臺灣的發展初探(上)
探尋蒙特梭利教育在臺灣的發展,
需溯及民初中國曾盛行蒙特梭利教育的傳播與實踐,尤以臺灣幼教之父張雪門對蒙特梭利教育的研究與倡導。
民初中國幼教制度的創建時期
現代幼兒教育源起於工業社會的需要,探尋臺灣現代幼兒教育發展,自得溯及受到外來影響的年代,包括日治時期與民初中國至國民政府轉進臺所帶來的影響(翁麗芳,1998)(註3);因此,探尋蒙特梭利教育在臺灣發展的歷程,亦是如此。
1913~1922年間,中國曾盛行蒙特梭利教育的傳播與實踐
蒙特梭利於1907年創設兒童之家,1909年將兒童之家的經驗整理,出版義大利文《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法》(The method of scientific Pedagogy applied to the education of early childhood,即後來的《蒙特梭利教學
法》)。不到5年,她的思潮與方法就已傳入民初中國,相當及時,且在1913~1922年間,頗為集中熱烈。臺灣幼兒教育園丁張雪門在《幼稚教育新論》一書中提到:「在1914至1915年的時候,我國江蘇省教育會曾設立蒙氏教育法研究會,研究蒙氏的教育制度及其方法。國內各教育雜誌(註4),對於此種制度,也曾竭力提倡。

商務印書館把蒙氏教具仿製發行,幼稚園購買這種教具的頗多。」(1936:29)就各教育雜誌竭力提倡的這個部分,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教育雜誌》(註5)
在1913~1922這10年之間,至少刊載8篇有關蒙特梭利的文章,內容從其人其事、教具設備,到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包括志厚(1913)的〈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愨生(1913)的《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設施》、錢智修(1914)的〈蒙台梭利女史小傳〉、天民(1914)的〈蒙台梭利教育原理珠算教授法〉
與〈兒童獨立的學習之指導方法〉。1916年5月20日,法國巴斯第夫人在上海寰球中國學生會演說,論及民國建立不久,亟欲建立民主體制,必須佐以教育才行,她介紹蒙特梭利教育的優點,分享舊金山蒙特梭利於1907年在義大利聖羅倫斯創設第一家兒童之家。
蒙特梭利教育在臺灣的發展初探
萬國博覽會的見聞,提到蒙特梭利「本擬來中國一行,創辦師範學校及小學數所,然非中國政府加以承認而為之贊助,勢難遽來」,進而遊說江蘇省民眾聯合上書,請政府邀請蒙特梭利講學,設立蒙特梭利學校,而她自己也擬往北京謁教育總長。演說內容由經宇(1916)記錄,分兩次刊載,名為〈巴斯第夫人蒙台梭利教育法演說詞〉。《教育雜誌》最後一篇關於蒙特梭利的文章是常乃悳(1922)的〈蒙特梭利之小學教育方法論〉,介紹小學階段的蒙特梭利教育,距離蒙特梭利談論小學教育的《The AdvancedMontessori Method》出版剛好10年。這篇文章介紹了兒童心理活動的工作周期、假性疲乏、高峰期與靜默期等概念,也預告即將刊出徐壽翻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克柏屈〈檢視蒙特梭利系統〉一文(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1914.TheMontessori System Examined)。然遍查各期《教育雜誌》卻不可得。
李裕光(1996)(註6)與田正平(2007:vi)(註7)都提到1914年《教育雜誌》刊有高鳳謙的〈親訪蒙特梭利女士的訪問記敘文〉。田正平指出高鳳謙是商務印書館的負責人之一,曾於1914年親訪蒙特梭利,是最早見到蒙特梭利本人的中國人士之一。該文乃高鳳謙為樊炳清(即志厚,是著名學者與翻譯家)翻譯的《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所寫的序,文中描述蒙特梭利如何接待他參觀兒童之家和兒童的活動,並透過一插曲描述兒童之家生動活潑的氣氛。然遍尋《教育雜誌》也是一無斬獲!除《教育雜誌》刊文,周作人(1929)提到錢稻孫曾於《教育部月刊》介紹蒙特梭利教育法(註8)。專書方面,至少有顧樹森(1914)的《蒙特梭利女士新教育法》(上海中華書局)、但濤的《蒙台梭利教育圖張雲門與中國幼兒。法》,與上述樊清(志厚)的翻譯書。
在教具的仿製部分,張雪門於1911年起,陸續觀察北京、天津、蘇州、無錫、上海、南通、杭州、寧波、奉化共30所幼稚園(含他自己創辦的兩園),就已在一些幼稚園看到蒙特梭利教具與福祿貝爾恩物。他在〈參觀三十校幼稚園后的感想》一文,甚至曾主張「現在辦幼稚園的宗旨,應該根據福祿貝爾,而活動上不妨自由的多多參用蒙台梭利的教具。」(收納於戴自俺編,1994:60)(註9)。張雪門(1936:29)繼續提到,1923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蒙養園招新生兩班,實行蒙氏教學法(盧岫英主持),
1926年因承辦人變動,實驗停止。現今我們確可在蒙特梭利於1929年創立的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簡稱AMI)的官方網站上,看到1920年代中國3位幼兒與蒙特梭利教具粉紅塔、棕色梯、數棒的黑白合影。張雪門與蒙特梭利
國家教育資料館(現為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於2007年出版的《臺灣教育人物
誌》,將張雪門列為影響臺灣近代教育的前20人物之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翁麗芳(2007)在〈張雪門(1891~1973),台灣幼教傳奇〉一文,析理出幼教之父對臺灣與中國幼兒教育的影響與貢獻,描繪張雪門應有的、更完整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翁麗芳(2007)將張雪門一生分為寧波時期(1891~1920)、北京時期(1920~1937)、抗戰時期(1937~1946)與臺灣時期(1946~1973)。張雪門的蒙特梭利研究主要發生於北京壯年時期,在《幼稚教育五十年》一書中,他提到1926年曾和北京大學教育系主任高仁山陳述自己的計畫,打算「一年研究福氏,一年研究蒙氏,更一年研究世界各國,然后以畢生功夫來研究我國的幼稚教育。」(收納於戴自俺編,1994:1208)此時,張雪門已完成《福祿貝爾恩物與母嬰遊戲研究》譯文,手中有蒙特梭利的《Montessori Method》、但濤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和錢稻孫從日文整理出來的蒙特梭利教育文章。高仁山建議他研讀蒙特梭利的原著,會比別人編纂的更為直接,便幫他借得《Montessori Method》與《Montessori's Own Handbook》英文本,並將自己居日時所得的幼稚園課程資料和考察英國26個城市教育的資料給了張雪門。此研究成果完成於1927年,兩年後由世界書局出版為《蒙台梭利與其教育》專書,在其往後豐富的著述中,更常見到張雪門(1931:1933;1936)對於蒙特梭利的討論與評價,因為張雪門正是希望提取蒙特梭利可用、適合國情之處,運用於中國的幼兒教育中。
《蒙台梭利與其教育》的完成,已是蒙特梭利在中國話題與實務的強弩之末,張雪門寫到「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國近10年來幼稚園的成績,可說是已經失敗了;不過失敗的原因,與其說是教育的本身,還不如說是教育者修養設備的欠缺,和缺乏科學的精神。」(張雪門,1929:105)此時,整個社會對蒙特梭利的評價趨向一致,取代了原先的褒貶不一。由豐子凱翻譯,刊載於1927年《教育雜誌》的〈兒童的年齡性質與玩具〉一文,提到「蒙台梭利教具也是構成玩具之一,但價貴而種類複雜,在普通的家庭及沒有熟練教育家的幼稚園,使用非常困難。並非玩具的玩法上的困難,是系統地教案地組合應用上的困難。」
1927年2月《教育雜誌》發行幼稚教育專號,陳鶴琴〈幼稚教育之新趨勢》一文提出對蒙特梭利教具教法的兩個質疑,一認為其教具呆板缺少變化,二認為其自由教法每使小孩隨意亂弄,學習有限,因而主張教師從旁指導的必要,以免嘗試錯誤而浪費光陰力氣。陳鶴琴認為實施蒙特梭利教學法有其困難,一來採行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教師學識要高、技能要精,二來教師人數要多,三來教具教材要多,四來教師要盡責,每天必須有充分準備。1931年還有一個事件,當時蔣夢麟擔任教育部長,蒙特梭利曾來函請中國派員到羅馬研習:「蒙氏曾函請中國派員前往羅馬傳習,並徵求施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學校的報告文件並華文翻譯的書籍,經部答覆,據實驗者言,該項方法需用教具過多,每個兒童須給以價值華幣五十元左右之教具,似覺不甚經濟,難以通行於中國。近日中國各地方所設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大多用設計教學法。
利用生活環境日常所見所聞之事物為教學教材,不甚注意於選用較有機械性之特製教具,實無具體之試驗報告可以轉達云云。」(張雪門,1936:29)
綜合以上,可見師資與教具是當時蒙特梭利教育實施上的關鍵議題。
當時傳入中國的教育法除了蒙特梭利教學法,較出名的還有道爾教制(The Dalton Plan)與實用主義的設計教學法(Project Approach)(註 10),在在顯示彼其時新教育亟需汲取外來養分,以能創建屬於中國的教育。道爾教制的創始人是美國鄉村小學女教師派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她於1914年被派到歐洲學習蒙特梭利教學法,並於1915年擔任蒙特梭利在舊金山萬國博覽會玻璃教室的助手。設計教學法的倡導人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的杜威與克伯屈,兩人多次至中國講學,克伯屈的漢講文4次連載於《教育雜誌》。這兩人對蒙特梭利教學法有所批評,除影響蒙特梭利在美國的發展,對蒙特梭利在中國的發展不無影響。1919~1921年間,杜威的講學由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校友陶行知與陳鶴琴翻譯(翁麗芳,2007:27),此時教育界已傾向設計教學法,從前子夷(1924)《讀了十二本設計教法專書的書後〉一文亦可看出端倪。張雪門受教於高仁山,後來也受陶、陳二人的西潮薰陶,在各自後來開展的課程與師資培育方法論述當中,都可看到設計教學法「教做學合一」的實用主義精神。
雖然蒙特梭利教學法在當時的中國淡出,但張雪門仍認為仍有中國可借鏡之處。他提出了5個方向(1929:105~113):
第一,1926~1927年北京警察廳擴充保嬰會,京師總商會決議附設工人嬰孩寄託所,兩者都是出於社會演進的自然趨勢,不是來自教育界自動的建設。張雪門認為要替工人保障生活,就要免除學膳費,且不妨礙工人的工時,一來可減輕男子負擔,二來可讓婦女加入工作,待生活稍寬裕才能憩到家庭子女幸福。蒙特梭利兒童之家的制度,教養與支持家庭功能兼顧,最為適合。
第二,中國兩種特殊養育孩子的機構—育嬰堂與孤兒院,收托私生子與孤兒,若能給予良好教育,方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個「能」要透過教育的方法達成,兒童之家的精神適可用來改革一般的育嬰堂與孤兒院。
第三,哥倫比亞大學孟祿博士調查中國教育,認為小學進步不少,張雪門相當質疑。此時自由主義、自動主義已成小學中的普通名詞,但是在比較優良的學校裡,張雪門看到兩起失敗的案例,學生只有自由沒有紀律,聊天、打鬧、趴睡;教師感到教授困難便改良教材,編作有趣味的故事,可這又像包了糖衣的藥丸,一下就失去味道;轉而讓學生自己設計又流於「亂哄哄滿堂發言,變成弱小不管事,專是少數強大者包辦」(按:能力好的學生頻頻發言,能力弱的學生保持沈默之蔥)。蒙特梭利教育雖完全根據自由主義,卻主張「自由沒有實施的組織是無用的」(按:自由與紀律相輔相成之意),為打好小學生的根基(即幼小銜接),張雪門「願意幼稚園能夠實踐蒙氏訓練的精神」。
第四,關於語文文字的教學。當時中國平民教育的需求殷切,文字的改革是重大議題。有人主張根本廢除漢字,也有人主張採用註音字母(後來為注音符號)作漢字的預備。張雪門認為蒙特梭利義大利文的拼音讀寫法「和我國的註音字母以及新提議的國語羅馬字母,完全一致。如果幼稚園有人肯做這種試驗,我相信其成就,絕不在義大利之下。」
第五,兒童之家採用的教育方法,首先會詳細建立兒童完整的個案史,包括:人體計測、健康檢查、心理發展、家庭資料等,張雪門認為這些測量可用在中國孩子身上,隨時調查,隨時測驗,隨時詳細記錄。有了根據,才能適切介入,才是真正將教育基石構築於中國孩子的身上,不是根據外國孩子來教育中國的孩子。他提到蒙特梭利處理孩子妨礙他人的方法,必先檢查生理是否有疾病,以供訓練的實施,所以蒙特梭利科學的教育法,很能滿足國人的需求。(這一點當今已廣為實施於臺灣的幼兒園中。)(下期待續)
#1: Gavin Menzies. Menzies.(2002).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中譯《1421:中國發現世界》(臺北市:
遠流出版社,2011/05/01):Gavin
Menzies.(201 3).Who discovered America? The untold history of
the peopling of the America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註2:李兆良(2013)。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
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註3: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註4:在《蒙台梭利與其教育》一書使用各教育雜誌(張雪門,1929:5),顯示不只一本雜誌。
註5:在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清末民初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於1897)所編印的《教育雜誌》,扮演詳實記載當時教育史實以及引進西方新式教育的重要角色。
《教育雜誌》創刊於宣統元年(1909)正月,於民國37年(1948)12月停刊,其間曾因戰火停刊兩次,全文共33卷,是研究近代中國教育發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註6:李裕光、吳玥玢(1996)。蒙特梭利教學法在台灣的演進。載於許月雲(主編),「臺灣幼教世紀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實錄(頁56~61)。臺北: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中心。
註7:田正平(2007)。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國(代序,原發表2007年5月16日,「蒙台梭利教育百年慶典預備會兒童發展與教育國際研討會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蒙台梭利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載於劉華編著(2009),蒙台梭利。北京:科學出版社。
註8:周作人為張雪門(1929)的《蒙台梭利與其教育》一書作序。
註9:戴自俺編(1994)。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註10:Project approach源頭有兩起,一是文中的哥倫比亞大學使用的「設計教學法」,後來義大利Reggio Emille出現後的翻譯都稱為方案教學,所以還是以當時的用語「設計教學法」為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