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一種從出生到成熟的綜合方法(第一篇)
- montessoriasiatw
- 6月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MONTESSORI: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ROM BIRTH TO MATURITY
瓜達盧佩·博爾博拉(Guadalupe Borbolla)是墨西哥庫埃納瓦卡蒂坡斯特蘭蒙特梭利學校的校長。她的學校在幼兒、小學和青少年,直至高中階段都有蒙特梭利課程,其中包括一所農場學校。她擁有政治學的學士學位、特殊教育研究生文憑,以及洛約拉大學的教育碩士學位。她接受了蒙特梭利培訓,涵蓋了嬰幼兒助教、幼兒園和小學階段,以及青少年的導論課程。目前,她是墨西哥蒙台梭利研究所在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培訓總監,該研究所隸屬於AMI。瓜達盧佩擁有超過30年的蒙台梭利經驗,她是一名國際演講者和學校顧問,曾在世界各地合作開展培訓課程,並從事家長教育超過25年。
作者:Guadalupe Borbolla
翻譯:陳靜 校對:王玉祥
瓜達盧佩·博爾博拉透過蒙台梭利博士獨特靈感的目光與心靈,描繪了人類發展的宏偉故事──「生命建構節奏圖」。
這篇演講首次發表於2018年10月11日—14日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召開的 NAMTA(北美蒙台梭利教師協會)會議,會議主題為「建立夥伴關係:支持兒童、教師和家長」。
生命是一場旅程,它起源於兩個細胞的接觸,其中一個細胞穿透了另一個細胞,形成了一個單一的受精卵細胞。這一親密的時刻將標誌著我們成為個體的故事。我們是人類旅程中的靈性存在,為了這一旅程,我們需要一個人類的身體。就像任何旅行一樣,起伏交錯──要攀登的山峰、要穿越的低谷、要航行的河流──構成了每個人必須完成的最精彩的旅程。
蒙特梭利說:「生命建構節奏圖」,體現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建構特徵。她所謂的建構節奏是什麼呢?「節奏」一詞來源於希臘語的“rhthmos”,意思是「任何規律的重複運動、對稱」(Liddell and Scott,1966年)。這是一種在時間上重複出現的模式,可應用於各種具有週期性或頻率的現象,時間範圍可以從微秒到許多年。「空間中的定時運動」這一概念(Jirousek,1995年)讓我們更接近蒙特梭利博士想要表達的觀點。孩子從出生到成熟,不間斷、不停歇地運動,這一過程的節奏與他的成長節奏相關。它指的是從出生到死亡永不止息的發展。
每一個在地球上行走的人都同屬一個物種,但每一個人在獨特性上都是個體。我們都響應同樣的基因組,但每個人身上都有某些特徵,使我們獨一無二。
什麼使我們成為人類?
人類與其他物種一同演化,正因為這些物種的進步,人類才得以達到今日所知的智慧水平。人類與其他物種具有無關的進化趨同(雖無關但達成極為相似的生物解決方案)。想想語言的演化。人類語言是在我們出現在地球上後,經過數千年演變而成的。就像嬰兒會咿呀學語,幼鳥也會發展出類似「啾啾聲」(Simon Conway Morris,2004年)。幼鳥的「啾啾聲」就像是人類語言進化的解決方案,這為人類建立語言貢獻了一份力量。人類的本性無法脫離自然而被理解。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其他物種類似。這意味著動物也有智慧,人類並非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我們與牠們共同擁有製作工具、模仿彼此、擁有文化、預見未來、自我覺察,乃至於接受彼此觀點的能力。(Frans de Waal,2003年)
因此,**兒童是數千年演化的成果**。我們不能僅依靠動物本能,而是必須創造出思維與心理器官,使我們得以成為完整的人類。換言之,我們需要建構理性、意志、性格、記憶、秩序、智力、語言、精緻的動作、精緻的感官知覺,以及社會自我。(蒙特梭利,《吸收的心智》,1949/1988)
為了實現這種驚人的心理建構,人類兒童擁有一種"吸收性心智",幫助他們毫不費力、毫無壓力地吸收其文化中的各個面向。透過這項神奇的工具,孩子能夠捕捉環境中的所有細節,尤其是你──家長與老師。他們能讀懂你的行為、臉部表情、態度與情緒狀態。他們會分析你是快樂還是沮喪,並試圖讓你心情變好。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學家,能以驚人的方式分析家庭與學校的情境。我們常常會被他們寥寥數語下的洞察力驚豔,例如:「我覺得爸爸對奶奶來拜訪不開心。」或「我覺得老師不如喜歡我,更喜歡喬。」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則是強化特定吸收面的最佳時機。每一項心理建構都有其專屬的最佳時間點,就如同為完美事件選擇完美時機。年幼的兒童是感官學習者,每一個敏感期都會建構一種心理器官,讓秩序、語言、動作和感官得以發展、精緻化並臻於完善。
完備環境(The Prepared Environment)
蒙特梭利的完備環境是人類歷史上最驚人的創造之一。蒙特梭利博士指出:「兒童的心理生活需要被保護,並被一種環境包圍,這種環境就如同自然為生理胚胎所準備的襁褓一般。」(《童年的秘密》,1936/1972)。若我們檢視此年齡階段的心理特性,會發現兒童的能力對應著其探索世界的興趣,即其所處的即時環境。兒童之家中的孩子是感覺-動作的探索者,透過動作、感官與操作性教具進行探索。他們最喜愛的正是強烈的對比。
完備環境不是教學環境,而是發展環境。正是孩子對環境的主動作用讓事情發生,不是老師的行為,也不是課程的範疇。孩子透過自由選擇教具來創造自己的活動。我們不是教導,而是呈現活動並提供能引起孩子智力與好奇心的課程;其餘的則由孩子的內在導師完成。蒙特梭利主教會觀察並呈現特定年齡孩子喜愛的活動與練習;示範之後,再觀察孩子如何選擇重複與精進。觀察是蒙特梭利教師了解「示範什麼」與「何時示範」的依據。我們示範如何使用某個教具,接著讓孩子自由探索與發現其所蘊含的學習內容。蒙特梭利的教具是發展性的,而非單純教學工具。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與享受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出其完整的人格。
蒙特梭利博士指出,生命應是完整的一體:有能思考的心智、有能感受的心靈、有能工作的雙手、有能探索與遠行的雙腳,還有一種能行動並改變世界的覺察意識。那麼,世界各地的學校如何設立蒙特梭利課程,使兒童從0歲到18歲都能置身於學習被視為成長與成熟結果的環境中,豐富其人生?更重要的是,人類一直在尋求幸福,而蒙台梭利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到幸福成為可能。**快樂的學習應該是一項人權**。那些以追求高學業成就為名、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制度,其實對孩子是有害的。學習本是一種自然的喜悅,成人應陪伴孩子走過這一過程。知識的獲得必須與有意義的工作同行:手、心與腦的整合性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