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宇宙故事與當代科學


ree

作者:Gerard Leonard

校對:Johnson

前言

Gerard Leonard 是一位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培訓師,目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 蒙特梭利東北培訓中心(Montessori Training Center Northeast)培訓小學階段教師。他擁有超過 30 年幼兒、小學與青少年蒙特梭利教學經驗,並為美國與墨西哥的小學專案提供顧問服務。

他曾在以下機構發表主題演講並主持工作坊:

  • NAMTA(北美蒙特梭利教師協會)

  • AMI-USA(AMI 美國隸屬協會)

  • Maria Montessori Institute(英國倫敦)

  • Montessori Aotearoa New Zealand (MANZ)

此外,他與 David Kahn 共同策劃了 2013 年於美國波特蘭舉辦的 國際蒙特梭利大會展覽 《由自然引導》(Guided by Nature),以及 NAMTA 百年紀念展覽 《蒙特梭利之旅:1907–2007》

 

一、宇宙教育的起源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設計了 宇宙教育(Cosmic Education),作為 6 至 12 歲兒童的「通用教學大綱」(universal syllabus)。

她多年與此年齡層孩子相處後發現,孩子們渴望理解宇宙的運行方式,並且對世界提出無窮無盡的 「為什麼」「如何」的問題。這些問題唯有透過將孩子置於整個宇宙故事之中,才能得到回應。

她寫道:

「新一代必須投入於這一通用教學大綱,其中,所有文化課題都應被視為世界與宇宙知識的不同面向。」

 

二、宇宙教育的核心目標

「唯有透過修正後的童年,擺脫無意識、脆弱、精神偏離與無知的束縛,才能帶來一種全新的知識文化,並培養對人類的新情感。這後者,也就是『文化』,正是學校學習的核心,是能使全人類思想與意識趨於和諧統一的通用大綱,這正是我們所稱的宇宙教育。」

宇宙教育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總結,它更提供了一個整合框架,使孩子在學習自然科學、文化與人文的同時,能培養對 正義、同情、愛、美與和平等人類價值的深層理解。

 

三、宇宙理論與安東尼奧·斯托帕尼

宇宙教育的基礎,源自蒙特梭利博士所稱的 「宇宙理論」(Cosmic Theory),這一理論深受意大利地質學家 安東尼奧·斯托帕尼(Antonio Stoppani) 影響。

斯托帕尼是最早提出 「生命是地球地質過程有機組成部分」 的學者之一。他同時認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成為一種**「新的地殼力量」(telluric force)**,其影響力足以與自然界最強大的力量相比。

大氣化學家 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 稱斯托帕尼為 「生物地球化學之父」,因為他揭示了地球上 碳、氮、水 等化學元素在生物與地質過程中的大循環。

今日,隨著人類加速干預這些循環,全球科學界愈加關注它們對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對能源、糧食生產與生物圈的深遠衝擊。

四、宇宙任務與地球的平衡

蒙特梭利博士透過研究現存與已滅絕生物的行為,將它們的工作引入**「宇宙任務(Cosmic Tasks)」**的概念中,並以生動的故事呈現給孩子。

「宇宙任務」指的是各種生命形式在生存與死亡中,不知不覺地改變環境,促進地球系統達成總體平衡。蒙特梭利將此稱為**「地球的家園」(Earth’s household)「大地經濟」(telluric economy)**。

例如,太陽、水、空氣、碳與其他非生命元素在全球或宇宙尺度上的運作,會以故事、實驗與戶外探索等方式呈現給小學生,幫助他們想像這些巨大力量如何維繫地球的平衡。

蒙特梭利認為,地球在整體上存在一種趨向和諧與平衡的傾向,這是推動生命進化的重要因素。當代許多科學家也指出,不僅是生態系統,甚至整個地球本身,都展現出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與自我維持(self-maintenance)的能力,以努力維持動態平衡(homeostasis)

 五、浮游生物的宇宙故事

在愛爾蘭西海岸的初夏時節,從高空望下去,常可見到海面上綿延數百公里的巨大綠松石漩渦狀圖案。這些壯麗的形態來自一種名為 赫胥黎艾米利亞藻(Emiliana huxleyi) 的單細胞浮游植物。

  • 這些微小藻類直徑僅 0.004 毫米,卻能在短時間內覆蓋 10 萬平方公里海域。

  • 它們被稱為**「海洋食物鏈的草地」**,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能量。

  • 在每年此時,因海底營養上湧,海洋與這些「小小美麗生靈」一同綻放。

它們之所以閃耀,是因為其體表具有稱為 球石(coccoliths) 的精緻碳酸鈣結構,彷彿微型水晶盔甲。在英國多佛白崖(White Cliffs of Dover)與愛爾蘭安特里姆峭壁(Cliffs of Antrim)上,我們可見到它們經過億萬年留下的化石遺產。

愛爾蘭自然學家 Michael Viney 稱它們為:

「這些微小生物是維繫海洋生命至關重要的閃耀星辰,同時也是人類舒適未來的關鍵。」

為什麼這麼說呢?

  • 它們的光合作用不僅為海水補充氧氣,還釋放氧氣至大氣層。

  • 球石的閃亮「盔甲」能將光與熱反射回太空,減緩海洋升溫。

  • 衛星研究發現,它們每年綻放的「水花」總面積高達 140 萬平方公里

  • 它們製造的碳酸鈣會沉積於海底,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幫助地球平衡氣候

六、珊瑚、碳酸鈣循環與海洋平衡

蒙特梭利強調,這些微小生物與珊瑚的宇宙任務,對地球極為重要。珊瑚透過長期的工作,維護了海洋的純淨,並且參與了碳酸鈣的全球循環。

她甚至在荷蘭諾德韋克(Noordwijk)的墓地中,請家人為她在墓旁環繞一圈珊瑚項鍊,象徵她對珊瑚貢獻的深刻敬意。

珊瑚的生存條件極為嚴苛:

  • 需要適中的海水溫度

  • 依賴洋流的輸送

  • 倚靠與其共生的微藻小型魚群

  • 共同攪動海水,帶來食物與溶解碳酸鈣

例如,**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面積相當於 25 個康乃狄克州,其歷史可追溯至 8000 年前。珊瑚與其他帶殼生物經過數百萬年,堆積出島嶼、陸塊,甚至是地球上許多高聳的山脈。

七、人類世與地球未來

蒙特梭利博士追隨斯托帕尼的觀點,認為人類已成為地球上的新型地質力量。她主張,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規模僅能與巨大冰蓋火山爆發相比。

斯托帕尼於一個多世紀前提出 「人類世(Anthropozoic Era)」的概念,以彰顯人類在地球演化史上的獨特性。近代,大氣化學家 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則重新定義了「人類世(Anthropocene)」,認為其起點大約在 1800 年工業革命後,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急速增長的時期。

「人類世」意味著:

  • 地球已離開自然的全新世(Holocene)

  • 人類活動的廣泛影響,足以與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比肩

  • 地球正進入一個 生物多樣性下降、森林覆蓋減少、氣候升溫極端氣候頻繁的狀態

 

八、自然哲學與科學探索

在著作 《從童年到青少年期》(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中,蒙特梭利指出:當小學生能理解一些重要的化學循環與自然系統的關聯時,他們會自然被啟發,產生研究的熱情,並開啟一扇通往自然哲學的大門。

她寫道:

「我們已經談到了幾種循環,例如碳酸鈣循環。但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在這些關聯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將知識割裂呈現,孩子只會感到混亂。當孩子理解了各概念間的相互連結時,細節也會自然彼此串聯。那時,心智感到滿足,並產生持續探索的渴望。」

對蒙特梭利而言,研究是人類智識進化的核心。她引用神學家 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建設地球》(Building the Earth) 中的話:

「我們必須將對宇宙的探索與系統性整理,放在人類關切的最前線。研究,是人類最高的職能。」

九、宇宙教育中的研究精神

宇宙教育之所以非同凡響,在於它鼓勵孩子以研究者的心態去理解地球系統的運作。蒙特梭利稱之為「成長與生命需求(the needs of growth and of life)」,她認為孩子應該:

  • 跨學科地探索自然現象

  • 從植物研究延伸至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化學

  • 最終連結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這樣的學習,不僅讓孩子掌握知識,更培養他們的生態素養(ecoliteracy),使其對環境與生命網絡產生更深的尊重。

 

十、人類在時空中的團結

蒙特梭利提出「人類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團結(human solidarity in time and space)」這一概念,認為這是未來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

她主張:

  • 人類不僅需意識到自己與當代他人的連結

  • 更要理解與歷史上先祖的關係

  • 同時關注與未來世代的責任

「如果我們希望讓孩子了解真實的世界與物質世界,沒有什麼比人類團結之樹的形象更重要:它的根深植於遙遠的過去,樹枝向永恆延展,而我們僅生活在這段生命旅程中的短暫一瞬。」

在宇宙教育中,這種對時空的視野被不斷強調,因為只有當孩子能夠在廣闊的時空架構中看待自己,才會對生命、環境與文化產生更深刻的敬畏。

 

十一、水的宇宙故事與碳酸鈣循環

蒙特梭利特別重視在地球系統中的角色。在她的課程中,孩子會透過實驗、故事與戶外探索,理解水文循環如何與碳酸鈣循環珊瑚礁浮游生物大氣系統相互連結。

例如,雨水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形成弱酸性的碳酸,溶蝕岩石,並將大量碳酸鈣沖入海洋。在海中,有孔蟲、珊瑚、海百合等生物會吸收並固定這些碳酸鈣,形成殼體或骨骼,最終沉積於海底。

這些微小生物扮演著維護海水純淨的「宇宙任務」,是地球能維持水與空氣品質的關鍵。

 

十二、碳酸鈣循環與氣候變遷

近年的**生物地球化學(biogeochemistry)**研究揭示,碳酸鈣循環是地球最古老且最重要的化學循環之一。

  • 它緩衝了海洋酸鹼平衡

  • 調節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 維護了整個生物圈的穩定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地球正面臨危機:

  • 大氣中二氧化碳急劇增加

  • 海洋表層酸化加劇

  • 深海碳酸鹽沉積機制受到威脅

  • 珊瑚礁與其他鈣化生物正面臨存亡挑戰

蒙特梭利早在 80 多年前便強調,理解碳酸鈣循環對保護海洋、空氣與生命至關重要。今日的氣候科學發現,更加印證了她的遠見。

 

十三、給孩子「探索宇宙的鑰匙」

蒙特梭利明白,若要讓孩子在認知、倫理與社交上自我建構,我們必須給予他們合適的環境鑰匙

  • 6 歲以下 → 給予「世界的鑰匙」,透過感官教具,理解顏色、長度、重量、聲音、溫度等抽象概念。

  • 6 至 12 歲 → 應給予「宇宙的鑰匙」,讓孩子發展想像力、推理力系統思維,從而理解自然與人造世界的相互依存。

蒙特梭利相信,唯有讓孩子在宇宙教育中體驗知識與生命的交織,他們才能成為真正具備生態素養、能為地球負責的人。

 

 

留言


© 2023 by Montessori Asia Conference Taiw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