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形文化—臺灣最早的史前文化


ree



ree

ree

根據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所長 劉益昌教授 的研究,苗栗縣頭屋鄉新開村的「網形遺址」是目前所知 臺灣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年代距今約 8,250–7,000 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過渡期的重要文化。

一、發現背景:鯉魚潭水庫考古救援

民國 73 年(西元 1984 年)因鯉魚潭水庫工程,展開大規模考古調查,在:

  • 新開村網形

  • 伯公壠

  • 包當

  • 以及鄰近地區

共發現 12 處史前遺址

其中:

網形遺址年代最古老,文化層最深。

二、網形文化的年代與重要性

  • 依放射性碳測年,年代約為:距今 8,250 年 至 7,000 年前

  • 是目前已知 臺灣西部最古老的文化遺址

  • 學界認為 可能與臺灣原住民族起源有關

因此,「網形文化」在臺灣史前史中地位極為重要,被視為具“起源性”的早期文化。

三、生活方式:農、獵、漁兼具,可能已有遠距交易

從出土遺物分析可知:

  • 農業:已有最初步的栽培與採集行為

  • 狩獵:大量刮削工具與砍器顯示狩獵重要性

  • 漁撈:接近河川地形,可能利用溪流捕魚

  • 遠距交易(推測):某些石材來源不在當地,顯示可能已有交換行為

四、石器文化特徵:典型的「砍器文化」

ree

ree

網形遺址的石器組合屬 舊石器時代的砍器文化(chopper–chopping tool tradition)

1. 粗打剝石器(主要工具)

  • 大型石核器(chopper)

  • 石片器(flake tools)

  • 功能:砍斫、砍砸、刮削

2. 製作方式

  • 多為單向或雙向打擊剝片

  • 刃部通常未經細修整

  • 刃邊磨耗痕跡明顯→代表實際使用頻率高

3. 功能用途推測

  • 肉類切割

  • 削木

  • 剝皮

  • 砍斫獵物

五、與「伯公壠文化」的比較(較晚期)

伯公壠屬於較晚期的遺址,與網形相比:

特徵

網形(較早)

伯公壠(較晚)

石器技術

粗大砍器、石核器

小型精細刮削器

製作方式

粗打剝為主

技術更進步、打剝廢料明顯

生活方式

狩獵多、採集兼具

工具用途更專門化

文化階段

舊石器晚期–新石器初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

六、關於遺址相關地景與圖示

  • 虛線:表示在工程前的舊河道範圍

  • 斷線區域:顯示鯉魚潭水庫興建後被截斷的河段

  • 出土器物:如網墜、石片器等

  • 製作模式:有固定的打剝序列,顯示技術穩定性

(您原文提到「網介頭」「網織」、「斬斷的哆囉固溪水區」等,我將其整理為地景與器物示意的描述。)

七、總結

  • 網形文化 = 臺灣已知最早的文化之一(距今約 8,250–7,000 年)

  • 石器屬於 舊石器砍器文化

  • 生活方式:農、獵、漁兼具

  • 技術:粗打剝石器為主

  • 與後期的伯公壠相比:技術更原始、更古老

  • 學界認為:可能是臺灣原住民族早期祖先文化


留言


© 2023 by Montessori Asia Conference Taiw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