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瑪麗亞·蒙特梭利的宇宙故事與當代科學(第二部分)

Maria Montessori’s Cosmic Stories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作者:Gerard Leonard

校對:Johnson

一、探索宇宙的「鑰匙」

在蒙特梭利的宇宙教育中,孩子們會接觸到代表四種基礎元素的模型——氫(H)氧(O)氮(N)碳(C)。這些模型以經典的原子圖像呈現,每個原子擁有一至四條「手臂」,象徵它們的化合能力(valences),用來幫助孩子理解原子如何與其他原子結合,形成分子。

蒙特梭利觀察到,孩子在探索元素如何彼此結合的過程中,會被深深吸引,學習興趣因此被激發。她稱這四個元素為**「通往宇宙的鑰匙」**,因為它們決定了生命與物質的基本結構。

 

二、從四元素到六元素

蒙特梭利選擇的四種元素非常具有代表性:

  • 它們是有機分子的核心

  • 也在許多無機分子中扮演關鍵角色

  • 牽動地球上生命的形成與維持

隨著科學的進展,當代**生物地球化學(biogeochemistry)**研究又新增了兩種重要元素:磷(P)與硫(S)

如今,我們知道生命主要由六種元素組成:

H、C、N、O、P、S這六種元素構成了地球生命圈質量的 95%,是所有生命的化學共通分母

生物學家 Lynn Margulis 在其經典著作《微觀宇宙》(Microcosmos)中指出:

「這六種元素佔所有生物比重的 99%,而碳的靈活性是地球生命最偉大的秘密之一。」

在蒙特梭利的宇宙教育中,碳被稱為**「宇宙的激活者之一」**,孩子透過對碳的探索,能進入生命科學、地球科學與化學的深層理解。

 

三、從元素循環到生態地理學

托馬斯·貝里(Thomas Berry)提出了**「生態地理學(Ecological Geography)」**的概念,強調理解地球系統的運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 我們需要理解地球的整體結構

  • 認識不同生物區域的多樣性

  • 了解構成地球的生命網絡如何相互交織

只有當人類清楚自己如何與地球互惠共生,我們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未來。

 

四、生物圈與生命系統的統合

生物圈(Biosphere)的概念最早由奧地利地質學家 Eduard Suess 提出,並由俄國科學家 Vladimir Vernadsky 在 1924 年於索邦大學的講座中進一步發展。

維爾納茨基將生物圈定義為:

  • 地球的外層包膜,居住著所有生命

  • 包含所有生物體及其活動產物

  • 包括氧、氫、碳、氮等元素與化合物

  • 甚至水、石灰、化石燃料與動物洞穴、鳥巢等都屬生物圈的一部分

  • 太陽輻射則為維持生命的核心動力

蒙特梭利非常重視生物圈的概念,她將其納入宇宙教育,透過故事與實驗,激發孩子對宇宙與生命關聯的想像力。

五、心理圈與智識圈

蒙特梭利更進一步提出了**「心理圈(Psychosphere)」的概念,與維爾納茨基、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及勒羅伊(Le Roy)提出的「智識圈(Noosphere)」**相互呼應。

智識圈指人類思想、知識與科技在地球上的集體網絡,這個網絡逐漸形成,並反過來塑造地球的未來。

蒙特梭利認為,人類的思考與創造力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心理圈」與「生物圈」、「水圈」、「大氣圈」等共同構成人類參與的宇宙任務。

六、生命系統的新視角

近 30 年來,科學逐漸採用一種新的框架:系統生命觀(Systems View of Life)。它帶來了幾項重要轉變:

  • 從局部到整體:不再只研究個體,而是理解其與系統的關聯

  • 跨學科方法:融合生物學、地球科學、心理學與社會學

  • 關係大於個體:重視網絡與過程,而非孤立的物件

  • 動態平衡:認知地球是自我生成、自我組織、自我維持的系統

蒙特梭利的宇宙教育與這種新思維高度契合,她早在 20 世紀初就洞見:

「地球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孩子必須在宇宙教育中理解這一點。」

 

七、蒙特梭利的遠見

在《教育人類潛能》(To Educate the Human Potential)中,蒙特梭利寫道:

生物圈就像動物的皮毛一樣,與地球緊密相連,而非外來之物。它與地球同生共長,不僅為了自身存在,更為地球的維護與轉化而服務。」

她早已意識到,只有讓孩子在教育中看見地球的整體性,理解自己與宇宙的關聯,人類才有可能以智慧參與自然的演化。


留言


© 2023 by Montessori Asia Conference Taiw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