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論的體系五-學習的條件(Cambourne, 1988)
- montessoriasiatw
- 9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特別適合蒙特梭利教室環境的脈絡:
學習的條件
出處:Cambourne, 1988
● 沒入(Immersion)
學習者需要全然地沉浸在各式各樣的經驗中。這些經驗會促進數學思維、提問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交行為。這就是為什麼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我們會準備豐富且高品質的活動與任務,讓孩子在多元情境中實踐學習。
● 示範(Demonstration)
當學習者有需要時,會獲得學習的示範。教學的關鍵在於掌握時機:
何時鼓勵孩子自由探索教材
何時適時提供課程或提示
以及如何向孩子提出能激發更高層次思考的問題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教師並非單向灌輸,而是透過動態的觀察與精準的引導,讓孩子逐步發展獨立思考能力。
● 實行(Engagement)
「實踐」會在以下條件被滿足時自然發生:
學習者能夠在活動中表現得像一位有能力的行動者。
與教材互動的過程對他們而言具有真實的意義與價值,能讓他們感受到人生的目的更為深遠。
即使犯錯,也不會受到身體或心理上的懲罰,仍能持續接近學習目標。
● 期望(Expectation)
教師的期望對孩子的行為有強大的影響。如果他人預期我們會失敗,我們往往就會失敗;反之,當孩子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抱有信任與高度期望時,他們會更願意嘗試並努力學習。我們天生傾向與那些相信我們、尊重我們並對我們寄予厚望的人一起學習與合作。
● 責任(Responsibility)
學習者需要能夠自主決定:
何時學習
如何學習
以及學習什麼
缺乏決策權的孩子,會逐漸失去主動性,進而陷入被動與無力感。在蒙特梭利環境中,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擁有學習的主導權。
● 使用(Use)
學習者需要有機會在真實情境中使用正在發展的專業知識。這些使用應該是功能性的、現實的,而非人工或刻意製造的。例如:
一些活動(如圖片配對)雖然有教育意圖,但較為人工化。
相比之下,在沙坑中構建生態系統地形並將其融入戲劇性遊戲情境時,孩子會在自然互動中學會應用知識,並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 近似(Approximation)
學習者必須被允許逐步接近理想的學習模型。我們要理解:
錯誤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錯誤不是失敗,而是發展的證據。
我們應該從發展觀點去理解錯誤,而非懲罰或過度糾正。
● 回饋(Response)
學習者需要來自同儕與成人的及時且有價值的回饋。這些回饋應該:
適切而不強制
有助於孩子內化學習經驗
引導孩子自主調整行為,而不是依賴外部控制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這體現於:
孩子可以在無需教師提示的情況下,自由探索教具
教師觀察並分析孩子的行為,依需求準備適合的教具
教師不急於糾正錯誤,而是提供正確行為的榜樣
教室提供長時間、不被打斷的專注工作時段
異年齡混齡學習環境鼓勵孩子互相觀察、討論、示範
總結
Cambourne(1988)的「學習條件」與蒙特梭利教育哲學高度契合:
沒入 → 豐富環境
示範 → 精準引導
實行 → 意義實踐
期望 → 激發潛能
責任 → 學習自主
使用 → 真實應用
近似 → 接納錯誤
回饋 → 互動支持
在蒙特梭利環境中,教師的角色是觀察者、引導者與環境準備者,而孩子則是學習的主動者與探索者。
留言